close

☆總之是學校作業的心得,想說很久沒放心得了就來放一下……

☆劇透有、莫名其妙個人觀感有,慎入。

 

 

以上

正文。


  《螢火蟲之墓》是許久以前的一部動畫電影,故事背景是在二次大戰末的日本、在戰火中流離失所的一對小兄妹的故事。戰爭的無情造成了許多傷亡,而在美軍不間斷的轟炸下、原先頗為富裕的清太一家也受到波及,本身就有心臟病的母親因為逃生不及在轟炸中全身嚴重燒燙傷、最後更是不治死亡
——於此開始了兩兄妹寄人籬下的生活。
  本作的主人公、清太不過是個十四歲的少年,帶著年僅四歲的妹妹投靠到親戚家中;然而戰爭期間物資缺乏、配給不定,阿姨便拿了清太母親遺留的和服換取食物,對此行為、妹妹節子感到十分的不捨、因此大哭,儘管在旁的清太見了也是同樣難過、卻選擇了壓抑自己的情緒,然而從他的表情仍可見到他對母親的死留下了極深的不捨,以及思念。起初清太還從家中帶了不少糧食來到阿姨家中,但到了後來兩人帶來的糧食吃完了,阿姨便開始對清太總是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的行為感到厭惡、責罵,於是忍受不住阿姨冷眼對待的清太便主動帶著妹妹躲到附近的山洞裡,過著兩人相依為命的生活。
  只是在物資那麼缺乏的戰爭期間、妹妹開始因為營養不良而起了滿身濕疹,為此清太更開始學會偷竊--偷取果園裡的水果、後來甚至還會趁著轟炸時到民宅中搶奪物品,即使曾被村人發現而遭到毒打、即使冒著戰爭中偷竊是重罪的風險,仍舊想為妹妹張羅到好的食物。但,即使再怎麼想要照顧妹妹、再怎麼努力填飽兩人的肚子,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營養不良這樣的病根,如此可愛的妹妹最終還是在說了「謝謝哥哥,哥哥很疼我。」這句話之後,永然長眠。

  戰爭是殘酷的,然而比戰爭更殘酷的,卻是人心。
  也許有人會批評清太的阿姨居然如此冷漠如此勢利,有食物或物資時對兩兄妹親切熱誠、然而一旦沒了食物便是一副鄙視的模樣、甚至責罵虐待,然而我卻覺得、其實阿姨的做法並沒有錯。這是戰爭時期,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方更能展現出身為人最自私的一面——別說不過為了一己之利而引起戰爭的政治家,即使是無辜的人民,因為生存的本能而選擇讓理應最為深厚的親情在如此刻苦的環境下逐漸薄弱冷漠,的確無情而殘忍,卻也並非無法理解。在陌生親戚與親生子女之間任誰也會選擇後者。
  同樣的,再後來和節子搬到了附近山澗生活之後,因為實在沒有食物而開始學會放肆地趁著美軍轟炸時闖進村中偷竊搶奪的清太,就算這樣的行為於法不對,卻又是在情理之中——為了活下去,所有平時遵守的道德禮教便都變成了可以拋諸腦後的東西了。誰不是自私的?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了所謂私利為了所謂家人,人怎麼樣的事情都做得出來。而最令人難過的轉變不外乎是清太帶著偷竊得到的「戰利品」回到他和節子居住的山坡上時得意而張狂的笑著、說著讓戰爭繼續的話語,搭配著美軍不斷不斷投落在大地上的彈雨,格外讓人感到悲哀。那麼年輕的孩子、本應擁有無量的光明前途,卻被一場與他們無關的戰爭磨去了他們善良的模樣,連本性都開始扭曲。

  人格變化的沉重之外,令我鼻酸的是有一幕,那時候他們剛搬到山洞裡、而節子怕暗不敢一個人先進到洞裡,於是清太帶著妹妹去抓螢火蟲,靠著螢火蟲螢綠的光芒幻想著他們身為高級海軍軍官的父親,崇拜著、思念著;隔天一早醒來螢火蟲都死了,而妹妹卻獨自一人慢慢將成堆的螢火蟲屍體堆好埋葬、甚至立了墓,這樣的畫面不禁令清太想起那天、他們的母親渾身長滿了蛆、包裹著一層又一層染了血卻無法替換的紗布,被人抬到了火葬場,隨意丟棄焚燒。戰爭帶來了太多的死亡,而死者、卻連個像樣的儀式都沒有,就這樣被隨意丟棄、被人遺忘——就像那些螢火蟲。
  於是妹妹問,「為何媽媽和螢火蟲都那麼早死?」
  螢火蟲還有節子為牠們建立的墓,但因為戰爭死去的人們呢?
  連個供人思念的墓碑都沒有。

  在維基百科的《螢火蟲之墓》條目之下有個這麼一段文字,是本片的導演與編劇高畑勳先生對於這部片的評價:「這部動畫與『訴求反戰』這件事完全沒有任何關係,作品裡頭的任何一幕一景也完全沒有刻意去傳遞反戰思想的意思,主要想藉由故事中清太與節子脫離社會群體、想以僅僅兩人來建立一個家庭生活的行為,來影射出社會上的一些現象,特別是一些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們。」
  我不知道我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對於這麼樣的一個議題、我的想法是,這麼一個不過十幾歲的孩子、帶著一個不到五歲的妹妹躲到山間想自食其力的生活,以我們來看實在非常天真,但卻也更凸顯了人類是群居生物這個事實。人類畢竟是群居生物,終究是群居生物——沒有人能夠完全的脫離群體而居的,更何況是這麼小的兩個孩子。

  《螢火蟲之墓》是個十分悲傷的故事,或許和小說原作者本身的經歷有關,它不但描述了對於戰爭的殘酷,也同時表達了關於人性的殘忍。於是,就是在這麼樣的一個故事中,才更能讓我們去學習到關於人性的可怕、關於生命的脆弱。每個故事都有其背後所存在的價值,無論是動畫、電影、小說、甚至是漫畫,裡頭都有著每個作者對於生命的看法與價值觀,欣賞這些不同的人所帶來的作品並從中體悟些什麼、接著內化成為每個人看待生命的態度,這便是能夠讓這些作品、與作者能夠永遠留存的方法。
  這便是、我如此喜愛閱讀的原因。



F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曄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